改革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改革动态 > 正文

打开通识教育的“世界拼图”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

“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是闭门造车。特别是在办好通识教育方面,迫切需要借鉴世界各国通识教育的先进成果。”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近日举行的外语高校通识教育高端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吴浩如是说。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序》中写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自引进现代大学制度以来,中国一直在研究学习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先进办学经验。在通识教育日益被重视的今天,东海西海南学北学,确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在法国,中学已开始区分理科、经济学和文科。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介绍:“法国通识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在中学阶段已经完成。当然分科后很多课程还是相同的,只是着重点稍有不同,比如选了文科的人,依然必须学理科的课程,只是比选择了理科的人学理科的学时少些。”

董强认为,法国的通识教育是与公众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它想实现的是真正的全民教育。在法国,譬如法兰西学院等其他教育机构,作为中学之外通识教育的一种补充,同样为全民获得通识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机会和渠道。这就形成了通识教育主要由中学以及其他公共教育机构来完成的体系。因此,大学的通识教育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英国的通识教育也有鲜明的特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陈国华以剑桥大学为例,将剑桥的教育分为氛围教育、课程教育和“因人”教育三类。

剑桥的每一个学院,都会把本学院出过的名人事迹、肖像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在学校里感受这种氛围,会对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所谓课程教育,最直观的是,当你到剑桥大学书店,摆在最显眼的地方不是课本,而是整个学校的一本课程表。这就意味着学校的所有课程对每个人都开放。谈及“因人”教育时,陈国华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真正能出人才、出大家、出大师的,都是因材施教出来的,而不完全是课堂教育。”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和模式,一个世纪以来,对美国大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芝加哥大学本科教育,从定位和本质上讲,不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而准备,而是为了启迪他们的心智,让他们成为富有想象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美国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副主任袁霁说。

芝加哥大学的本科教育,虽然不断经历结构变革和内容调整,但遵循的教育理念始终不变。用芝加哥大学原校长哈金斯的话来说,教育不是为了改造学生,娱乐学生,把学生变成专业技工,而是为了让他们的大脑感到不安,拓宽他们的视野,激起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尽可能去清晰地思考,思考地生活。虽然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作为课程内容,只是本科教育的一部分,但却作为理念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通识教育在整个框架中的分量,就在于让学生接触多学科的领域,打下宽泛的基础,获得多角度探讨基本重要问题的能力。

德国教育界则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不能分开的,通识教育应渗透到自己所学习和从事的专业领域并贯穿整个大学生活。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王建斌认为,德国做通识教育有几个系统目标:第一是注重培养人系统思维的能力,特别是人对社会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反思的能力。“很多人都说德国社会是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社会,这可能与它教育过程中贯穿的思想有关。”王建斌说。第二是注重个人的发展,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增强自身责任意识。第三是注重培养个人的社会能力,培养超越自己专业范围的交流协作能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