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改革动态 > 正文

高原上建高峰稳步迈向“双一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抓住学科建设的龙头。国务院昨天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但对不同的高校而言,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条迈向

“一流”的建设路径、做出科学规划,将成为一道“必答题”。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国家新一轮

“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唯一的试点城市,形成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高校学科体系,上海已经定下明确的目标:大力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通过对学科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努力让上海高校的学科“高峰凸显”、“高原崛起”,在“高原”之上建“高峰”。

      2020年,上海高校将有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时18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跻身国内学科排名前20%。

  “高峰高原”计划与国家“双一流”建设整体目标一致。眼下的上海正在深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学科建设和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是综改的

“一体两翼”。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对上海高校相关学科给予重点支持,“在高原上建高峰”,一是提升高校学科在国际国内的整体地位;二是充分发挥“高峰”“高原”学科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中的主力军作用。

     据悉,《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

2014-2020年)》已经编制完成并发布。这份规划是在对全市502个学科点建设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上海高校学科的优势和短板,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方面做出全面评估后才形成的。《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上海高等学校高峰学科和高原学科建设计划。

     不少沪上学者认为,上海实施的“高峰高原”计划与最新发布的《方案》中提出的“双一流”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说是整体目标一致。因为,没有一流的学科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学科生产力才是一流大学的基础。事实也显示,世界一流大学普遍拥有一批一流学科,乃至世界顶尖学科。通过学科发展带动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

      USnews最新的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在学科排名上,我国的大学有一些学科逐渐进入全世界大学的第一梯队,北京大学有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20名,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各有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20名,上海交通大学也有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20名。但是世界一流大学每个学校都有20多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的前1%。

聚焦新兴产业布局紧缺产业,学科评估强调动态调整强调动态调整,是上海“高峰高原”计划的主要特色和亮点之一。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遵循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一轮3年建设周期(2015-2017年)内对在建学科点只作过程监测,只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支持力度和动态调进。第一轮建设周期结束时,将依据评价结果,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学科点继续给予支持;对建设进度缓慢、效果较差的学科点,科学实施退出机制;并及时将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纳入建设范畴,采用竞争机制同步建设,源源不断提供人才支撑。

以上海高峰学科为例。高峰学科具体分为4类,目前已初步遴选21个一级学科纳入Ⅰ类高峰学科进行建设。记者获悉,Ⅰ类高峰学科的入选“门槛”是四类中最高的,基本是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点,或有望在本规划周期内建成全国第一名的一级学科点。而其建设目标是一级学科点保持或建成全国第一,总体实力达到世界一流。

记者从复旦大学了解到,该校有政治学等5个学科跻身Ⅰ类高峰学科,数学等2个学科跻身II类高峰学科。“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对数学学科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对数学学科进行重点支持,对于学科本身凝练前沿方向、集聚高端人才、跻身世界一流是大有裨益的”。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洪家兴认为,很多学科都是在数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这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有望形成合力,直面经济社会“主战场”,将更有效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需求。

      事实上,上海在推进“高峰高原”计划的过程中,还同时遵循着两条清晰的脉络:一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工业4.0、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重点布局;二是全面瞄准上海“四个中心”、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对目前已纳入“高峰”“高原”学科的支撑度和匹配度进行评估,重点布局信息技术、材料科学、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创新设计等服务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紧缺产业的学科方向。

     相关高校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普遍认为,上海“高峰高原”计划充分遵循了学科发展的共性规律和各学科个性特点,鼓励高校自主设计实施学科建设方案,“每一个学科的建设方案都不一样”,同时突出人才引进和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突破体制机制天花板,财政经费分两期投入在实施“高峰高原”计划的同时,上海鼓励高校以综合改革的思路破除一些体制机制的天花板,比如引进人才的薪酬和保障制度、在编人员的激励制度等。着力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高校人事聘用机制和薪酬体系改革,明确人员岗位标准和建设工作任务,激发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活力。通过优化经费投入结构,把经费更多地用于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和培养上。

      此外,针对“高峰高原”计划,上海还将积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实施第三方评价,由第三方评估机构依据客观数据开展学科建设跟踪监测。其次,开展学科自评价。相关学科点根据建设方案,自主设立考核指标,定期开展学科自评。最后,在学科建设周期结束时实施综合绩效评价。

      根据《规划》,“高峰高原”计划将有充分的经费保障。其中,2014-2017年第一个建设阶段,市级财政预计投入36亿元,其中相当部分用于教师队伍建设;2017-2020年第二个建设阶段,市级财政继续加大对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