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在面对和解决一系列现实维度的问题和挑战过程中,高等教育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成为摆在大学面前的重要议题。
人才培养,有专业素质还要有国际视野。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项职能。其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正是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要求也鞭策高校要加大力度,培养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具备全球视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需求。
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既要有专业素质,还要具有国际视野。在这里,我们对国际人才的培养有以下几点思考。
国际视野不等于发达国家视野。
首先,国际视野不等于发达国家视野,更不等于西方国家视野。在以前,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限制,中国亟须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而欧美国家成了国内教育界学习借鉴的榜样,甚至一度有“趋之若鹜”的现象。然而,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以及自身承担的全球责任的加大,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际区域合作倡议。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华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旗帜,也正在着力培养学生更为宽广和全面的国际视野。
2011年起,清华大学设立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学术前沿理论和方法、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深入研究的复合型学术人才。项目通过国内外的专业学习和涵盖东南亚、南亚、中亚、南高加索、西亚、非洲等地的长期国外田野工作等训练,使博士生对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具有较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完成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能力,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学位项目之外,清华大学还在2016年暑期,首次建立清华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海外基地,并派出首支社会实践队伍远赴非洲肯尼亚投入当地近百年第一条新建铁路——蒙内铁路的建设。同学们将社会实践与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对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取得良好的反响。在试点基础上,2017年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资企业共建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海外项目30余项,挑选优秀研究生赴海外开展必修社会实践,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国际教育不等于出国接受教育。
其次,国际教育也不仅局限于出国留学接受教育,在清华校园内的在地教育国际化,也是国际教育的应有之意。
今年清华大学新增两个本科培养项目,一个是社会科学学院新增了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方向,另一个是外文系与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共建的世文班(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加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据介绍,目前主要国际机构中,只有不到3%的工作人员是中国人,且中国的工作人员在国际组织中往往担任入门级的工作。这一现状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以及日益增强的国家影响力相比较,是十分不平衡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总量少,且结构不合理。为此,除了新增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的本科培养项目外,新闻与传播学院还成立了“一带一路传播创新项目”,学校也组织举办第一届“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进一步将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摆在突出位置。
在传统工程教育方面,清华也启动了水利系英文博士、硕士学位项目,以我校目前参与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利水电开发建设项目为依托,以良好的企业合作背景拓展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契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利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培养高水平人才,满足水利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重大需求,进一步拓展水利行业国际市场,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
除此之外,2016年开学的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吸引了来自全球31个国家的学者入读清华园,不仅是他们亲身感受中国、理解中国的途径,也是中国学生了解世界、理解他国的重要交流方式;清华—帝国理工学院学术与职业发展博士生暑期项目迄今为止已经招收八期学员,该项目每年设置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议题,清华和帝国理工学院每年轮流在本国主办;清华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的全球创新学院,在深圳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等多所全球一流大学共同建设的国际校区,都是在中国大地上兴办国际教育的尝试和实践。
国际人才不等于中国籍国际人才。
百年多来,清华的使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优秀人才,可谓“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清华人才培养的范围当然也不仅限于本国学生,还应当包括国际学生。
2017年开始,清华大学主动采取国际通行的申请-审核制录取本科国际学生,彰显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清华大学不仅主动到东南亚、欧美、韩国等国家开展近30场各类宣讲和交流活动,而且应邀参加在日本、印度等国举办的各类教育展进行政策说明。此外,还邀请多位优秀教授到东南亚开展“iTsinghua学堂”的国际巡讲,传播中国的大学文化与精神,讲述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成果与前沿,扩大了中国高等教育在当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从2017级国际学生的录取数据来看,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本科国际生源达到140人,创历史新高。在招生交流中,5位马来西亚著名企业家还捐赠450万马币成立清华马来西亚学生奖学金,用于资助在清华学习的马来西亚学生,未来面向“一带一路”的教育合作和交流有了充足后劲。
与此同时,为服务国家“核电走出去”战略,清华与中核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共同策划设计国际核电工程与管理硕士学位项目,每年向海外招收30名核电工程硕士国际学生,旨在培养一批了解中国社会、熟悉中国核电企业、掌握核电知识和技能的国际人才;面向“一带一路”沿路国家招收具有工程背景的留学生,开办国际工程管理硕士项目。通过全英文π型课程体系、前沿讲座、移动课堂、高水平课程以及模范企业实习计划,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在沿线国家落地和本地人才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吸收及推广,引领并实现“一带一路”及“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战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