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改革动态 > 正文

坚持中国特色,迈向新征程 牢牢把握“五个坚持’

1088年第一所现代大学创办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历史历经多个发展阶段,从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明,不断拓展使命和功能,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伴随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更迭,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创新中心也先后经历了意大利、英国、美国的若干次转移。历史发展嬗变的背后,贯穿不变的主线始终是国家崛起的竞争、经济文化的角力,现代高等教育与国运兴衰、民族振兴越来越紧密相连。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形成历史性交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准确把握新起点下“双一流”建设的新逻辑,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做到“五个坚持”。

 牢牢坚持一流标准

 教育现代化首先看高等教育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一流的标准支撑一流的目标。

 评价一所大学是否世界一流,不能自说自话,要有来自世界一流大学“朋友圈”的接受和认可。建设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同样必须主动融入全球学术创新和教育治理的大舞台。昔日北大蔡元培先生提出,“仿世界各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就是要吸收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新时期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更要有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推进高校开放办学,不仅开学术之门,更开制度之门,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扩开放,在学校治理、运行程序、规则标准现代化等方面主动接轨世界,与一流大学一同比较、一同竞争、一同进步,在追赶超越中加快形成一流制度、打造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牢牢坚持中国特色

 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双一流”的最大特色就是中国特色,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精辟深刻,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扎根中国大地,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服务国家发展、面向国家需求中勇接地气、善接地气,不去搞“空中楼阁”。要有运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法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底气和自信,要有志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改革创新最前沿、改善民生第一线主动作为,增强解决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本领能耐,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中国特色不能是“一个模子”,鼓励每所大学都办出鲜明自身特色,方能百花齐放、五彩纷呈。要充分尊重高校自主权,鼓励和引导高校从国家需求、行业特点、现实基础、学科优势中找准定位、保持定力、有舍有得,发挥出比较优势,做到既有“主干”也有“精干”,多保护培育“小而精”,不片面追求“大而全”。

  牢牢坚持内涵发展

内涵是一流大学的底色。支撑一流大学,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这是世界共识。正如清华大学梅贻琦老校长所言“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立足学科之“根”、人才之“魂”。要鼓励高校多一些安心、耐心、静心,走稳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打造出更多学科“高地”和“高峰”,稳中求进,逐步提高高等教育重心。“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要始终把人作为最可宝贵的资源,要有“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精神,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为核心的各项用人制度改革,尽一切可能让广大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后顾无忧,为他们投身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牢牢坚持标杆引领

 示范引领是重点建设的内在逻辑,也是一流大学的社会责任。从“211”工程到“2011”计划,我国从战略上谋划实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已历经二十余年,打基础、上水平、求突破、建一流,步步推进。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1万亿元,财政性经费投入6000多亿元;我国内地共有24所高校进入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30所高校进入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700余个学科点进入ESI1%60余个学科点进入前1‰。可以说,建设“双一流”、实现“双一流”,圆高等教育的中国梦,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更有条件去实现。

 作为高等教育第一梯队,“双一流”高校发挥标杆引领作用要在三个层面集中聚焦、重点突破:一是引领学术和学科发展,向世界科技创新最前沿发起冲击,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勇立潮头、树立旗帜,不断开拓优势领域,推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学科由跟跑、竞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二是引领全国和区域、行业高等教育发展,强化“先行军”“探路者”率先示范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行业高校开展辐射式、结对式支援,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升。三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军民融合,加快将高校学科、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让高校真正成为科技和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牢牢坚持动态实施

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逻辑告诉我们,公平竞争的制度规则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双一流”建设的良好生态同样需要公平有序的竞争来保证。只有竞争性的动态实施才能打破身份固化,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一池活水。同时也要看到,竞争必须公平有序、合理预期,要避免靠“排位置”“争经费”“抢人才”搞“零和博弈”“恶性竞争”,这样的竞争打乱秩序、破坏规则,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坚持动态实施,必须程序公开、规则透明、全程评估、有序竞争,要利用绩效评价杠杆,抓好前后两头:对建设成效突出、达到预期的高校要逐步实行常态支持机制;对进展滞后、缺乏实效的高校,要及时亮出“黄牌”“红牌”,进行警示调整。动态实施涉及利益格局重大调整,要有坚定的决心、改革的智慧、破冰的勇气持续推进,用有序竞争促进有限资源最优配置,创造百舸争流、扬帆竞发的良好局面。

来源:光明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