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评价:学术评价的第一关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杂志社总编辑胡政平)
学术评价是当代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包括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价过程是否客观公正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评价的质量,而评价的质量则直接关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学术评价的内涵是做好评价的首要前提。
一.学术评价作为学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促进器”,还得一直做下去,这样才能有利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利于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有利于中国学术走向世界。
在我国,学术评价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话题。说它是老话题,是因为有学术研究就有学术评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评价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评价经验和方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学术在评价中不断发展,不断前行,不断壮大。说它是新话题,是因为学术评价一直没有中断,甚至正式的、非正式的评价者越来越多,评价方法越来越科学,评价指标越来越复杂,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学术评价的问题一直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尚待继续认真讨论的难题。学术评价作为学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促进器”,还得一直做下去,这样才能有利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利于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有利于中国学术走向世界。
近年来,对学术评价的讨论见诸许多报刊,也有不少名家大作涌现,许多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重点讨论了中国学术评价的现状和问题,在总结学术评价的特点、价值和正向作用外,多数作者指出了评价的导向异化作用突出等诸多问题,如滋生学术腐败,催生学术不端,产生数字化学术和功利化学术,等等。当下,在净化学术环境、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以及防止学术评价导向异化方面值得关注和重视的权威提法和经验,大致有引入和强调学术成果代表作制度,引入和完善学术共同体同行进行定性评议,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强化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实施权威公正的学术评奖,实施形式评价和实质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评价内容和手段,这些都是积极的、实质性的建议和意见。
二.现有的评价其实并不是一种原评价,而是一种“二次评价”或“后期评价”。
观察我国当前与学术评价相关联或者具有一定学术评价功能和学术评价性质的活动,有各类学术评价机构对学术成果的评价,各级各类学术期刊评价机构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各级科研考核成果评定,各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申报结项验收,各类学位论文评优,各种学术会议论文评奖以及各类人才的评选等,这些对学术成果的正式或非正式学术评价客观上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也有评价的导向异化作用而显现出来的不利于学术发展的弊端和问题。因此,我国现有的学术评价有必要从全方位进行改革,以满足当下学术发展和学术评价的需要。
学术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评价活动的参与和评价制度的规范,学术评价的目的是肯定学术成就,发现学术创新、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尊重学术规范,发现学术问题和学术不端行为,以此来规范和影响今后学术的走向,促进学术的良性发展,不断创新和繁荣学术事业。不可否认,关于学术评价的认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现有的评价其实并不是一种原评价,而是一种“二次评价”或“后期评价”,这种评价至少与第一次评价有一定差距,因为这是学术成果发表后,已经传播到学术界和社会,覆盖到各大网络,与读者见面后的一种评价。如果后期评价认定一项学术成果是优秀的、价值较高的,那么这时该成果已经对学界和社会产生了正面影响;而如果后期评价认为一项学术成果是低劣的、价值较低甚至毫无价值的,那么此时它的负面影响其实已在学界和社会发生了。由此可见,“二次评价”或“后期评价”实际是一种相对滞后的评价。基于对这种评价现象和问题的认识,笔者提出了“初始评价”的概念。
三.初始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学术成果的首次评价,或者学术成果的原始评价,即学术人完成的学术成果在进入正规学术平台,准备公之于世,与读者见面,进行广泛传播之前的第一次评价,是对学术成果评价时需要把好的第一关。
什么是“初始评价”?所谓初始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学术成果的首次评价,或者学术成果的原始评价,即学术人完成的学术成果在进入正规学术平台,准备公之于世,与读者见面,进行广泛传播之前的第一次评价,是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价时需要把好的第一关。这次评价非常重要,也很关键,关系到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能否得到广泛传播和交流,而低质量的学术成果则尽可能地被挡在“初始评价”这道门槛之外,无法进入正常的学术传媒平台,这是对学术负责、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术平台负责以及对学术评价本身负责的大事。初始评价是一种严格的、真正的学术把关,这个关把得好,就能够把优秀的学术成果推介出去,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个关把得不好,就会把低质量的垃圾学术成果推介出去,对学术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所说的学术平台包括学术传媒的种类,如学术期刊、出版社、报纸、学术成果发布网站、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等。只要现有的学术传媒做好初始评价,不仅后期的评价相对容易,而且其评价结果也更有价值,同时也避免了权威的学术评价机构耗时耗力评价明显不合格的学术产品这样的现象出现。
“初始评价”是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我们可以这样说:初始评价是学术评价的关键和现实。所谓“关键”,是与现有的各种学术评价相比较而言,这是需要把好的第一关,即把好“病从口入”关。不抓住这个关键,等到病入体内或传染到整个肌体,就会得大病甚至到病入膏肓的状态,这时再治疗就会很困难。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如果不把好第一关,让低质量的学术垃圾通过学术媒介平台传播到社会,之后再评价就会于事无补。说它是“现实”,是指现有的学术媒介平台在正式推介学术成果时都有一个标准和尺度,就学术期刊来说,有办刊宗旨、办刊目标、办刊制度、创新方法等,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做法,也是为办好学术期刊这个现实服务的。
“初始评价”由谁来承担?学术的初始评价就是学术的第一次评价,是学术成果正式进入学术媒介平台的第一关。因此,这一关要由发表和出版学术成果的媒介平台来把,再具体地说,就是由学术成果媒介平台的编辑和审稿人来承担把关任务,因为目前发表学术成果最主要的媒介平台是学术期刊。所以,学术的初始评价任务应该主要由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和审稿人员来承担,包括学术期刊的编辑、匿名审稿人、主编、总编、编委会成员、顾问等相关人员。他们按各种行之有效的选稿制度层层把关,把最好的或者达到一定标准的学术成果推荐到学术媒介平台的前沿——学术期刊,这就是学术成果正式进入学术媒介平台前所应把好的第一关。这一关是对学术成果的第一次评价,即初始评价,也是学术期刊发挥评价功能的重要阶段。其他学术媒介平台如出版社、报纸、学术成果发布网站、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等都要把好这第一关,做好第一次评价(初始评价)。在这之后,学术成果正式发表,与公众见面,然后再接受其他多元主体的二次评价,如此才算是一次完整且真正有效的学术评价过程。
初始评价的方法可能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常用的,但只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创新方式方法,长期坚持,是最能见到实质性效果的。这种按制度、规定、标准深入细致的把关,就是一种严格的评价——初始评价。没有这种初始评价,学术期刊尤其是优秀的学术期刊就无法完成出刊任务,无法达到优质标准。问题在于,所有的期刊都有这种初始评价的功能,但学术质量却参差不齐。因此,把好学术评价的初始关应当成为当下学术评价的当务之急,也是保障学术良性发展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初始把关者必须树立高度的把关自觉、把关自信和把关责任意识,把真正优秀的成果输送给读者,输送给权威的评价机构,惠及社会和学术界,为中国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初始评价的基本初衷。
四.学术成果能否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平台发表,都应有一个严格的初始评价程序,即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用稿标准,使公开发表的论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入口关涉及方方面面,不仅有其各自把关的职责,而且有其初始评价的职能。比如:期刊社的职责和职能是把好期刊论文审稿发表的入口关,出版社的职责和职能是把好专著审稿、出版的入口关,报纸的职责和职能是把好理论文章审查、刊发的入口关,课题验收单位的职责和职能是把好课题立项、结项、审查和验收的入口关,学术网站的职责和职能是把好学术成果审查上网的入口关,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职责和职能是把好学位论文审查、答辩通过的入口关,等等,这个入口关都要通过各自的初始评价功能来完成,并真正达到初始评价的目的。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入口关把得好不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把关人的自律和良知,把关水平,以及能否做到公平、公正;把关机构的制度是否健全,能否真正按照相关制度、标准的要求去做;是否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管理制度,其实这个管理制度是最关键的,是最深层次的;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实际上,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还是要从社会科学管理制度建设入手;学人的学术良知、自律和自觉。有时,学人的失范行为可能是由于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和缺陷造成的。学术评价的异化也是由于管理制度的失范而形成的。因此,学术成果能否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平台发表,都应有一个严格的初始评价程序,即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用稿标准,使公开发表的论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就是做好初始评价的初衷,是学术评价的关键和现实,也是现行学术评价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