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与参考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高教动态与参考 > 正文

高教动态与参考 2021年第1期

编者按:2021年2月7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启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工作。新版《方案》在继承上轮审核评估“自己尺子量自己”“五个度”等原则和做法的基础上,首次推出两类四种“评估套餐”,意味着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正式进入“分层分类”新阶段。此外,新一轮审核评估紧扣上轮评估存在的短板及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求进行优化改进,也体现出了新的特点。本期简报重点关注新版《方案》的特点、特色,主要内容有《方案》和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国家督学李志义等人及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对《方案》的解读;简报还摘编了《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成效、问题与发展策略》一文,以期从上一轮审核评估工作总结中加深对本轮《方案》的理解。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

2021—2025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引导高校遵循教育规律,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下简称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推进评估分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推动高校积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建立健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引导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评估体系,加强对学校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审核,引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二)坚持推进改革。紧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线,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以评估理念引领改革、以评估举措落实改革、以评估标准检验改革,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三)坚持分类指导。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实施分类评价、精准评价,引导和激励高校各展所长、特色发展。

  (四)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问题清单”,严把高校正确办学方向,落实本科人才培养底线要求,提出改进发展意见,强化评估结果使用和督导复查,推动高校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培育践行高校质量文化。

  (五)坚持方法创新。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常态监测数据,采取线上与入校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明察与暗访结合等方式,切实减轻高校负担,提高工作实效。

  三、评估对象、周期及分类

  (一)评估对象和周期。经国家正式批准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均应参加审核评估,其中: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应先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原则上获得“通过”结论5年后方可参加本轮审核评估。审核评估每5年一个周期,本轮审核评估时间为2021—2025年。

  (二)评估分类。根据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和高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发展实际,本轮审核评估分为两大类。高校可根据大学章程和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各自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等进行自主选择。

  1. 第一类审核评估针对具有世界一流办学目标、一流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普通本科高校。重点考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质量保障能力及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

  2. 第二类审核评估针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历史不同,具体分为三种:一是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二是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三是适用于已通过合格评估5年以上,首次参加审核评估、本科办学历史较短的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第二类审核评估重点考察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资源条件、培养过程、学生发展、教学成效等。

  四、评估程序

  审核评估程序包括评估申请、学校自评、专家评审、反馈结论、限期整改、督导复查。

  (一)评估申请。高校需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包括选择评估类型和评估时间。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包括部省合建高校,下同)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地方高校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其中申请参加第一类审核评估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向教育部推荐。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第一类审核评估参评高校。

  (二)学校自评。高校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主体责任,按要求参加评估培训,对照评估重点内容和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和上一轮评估整改情况,制订工作方案,全面深入开展自评工作,形成《自评报告》并公示。

  (三)专家评审。评估专家统一从全国审核评估专家库中产生,人数为15—21人。原则上,外省(区、市)专家人数不少于评估专家组人数的三分之二、专家组组长由外省(区、市)专家担任。采取审阅材料、线上访谈、随机暗访等方式进行线上评估,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入校深入考察的存疑问题,形成专家个人线上评估意见。专家组组长根据线上评估情况,确定5—9位入校评估专家,在2—4天内重点考察线上评估提出的存疑问题。综合线上评估和入校评估总体情况,制订问题清单,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通过教育部认证(评估)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课程),免于评估考察,切实减轻高校负担。

  (四)反馈结论。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负责审议《审核评估报告》,通过后作为评估结论反馈高校,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对于突破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底线等问题突出的高校,教育部和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约谈负责人、减少招生计划和限制新增本科专业备案等问责措施。教育部每年向社会公布完成审核评估的高校名单,并在完成评估的高校中征集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经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后发布,做好经验推广、示范引领。

  (五)限期整改。高校应在评估结论反馈30日内,制订并提交《整改方案》。评估整改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原因,排查薄弱环节,提出解决举措,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整改工作台账,实行督查督办和问责制度,持续追踪整改进展,确保整改取得实效。原则上,高校需在两年内完成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六)督导复查。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随机抽查的方式,对高校整改情况进行督导复查。对于评估整改落实不力、关键办学指标评估后下滑的高校,将采取约谈高校负责人、减少招生计划、限制新增本科专业备案和公开曝光等问责措施。

  五、组织管理

  教育部负责制定审核评估政策、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各地各校审核评估工作。委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评估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第一、二类审核评估和地方高校第一类审核评估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负责制订本地区审核评估实施方案、总体规划,报教育部备案。组织所属高校第二类审核评估及推荐高校参加第一类审核评估工作。选取1—2所高校委托教育部评估中心指导开展第二类审核评估试点,为全面推开本地区审核评估工作做好示范。教育部评估中心制订专家管理办法,建设全国统一、开放共享的专家库,建立专家组织推荐、专业培训、持证入库、随机遴选、异地选派及淘汰退出机制。审核评估经费由有关具体组织部门负责落实。

  六、纪律与监督

审核评估实行信息公开制度,严肃评估纪律,开展“阳光评估”,广泛接受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监督,确保评估工作公平公正。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参评学校、评估专家和评估组织工作的规范性、公正性进行监督,受理举报和申诉,提出处理意见。

附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另行印刷

来源:教育部 2021.2.7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有哪些

突出特点?教育部10问答详解

一、《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高等教育评估改革,特别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方案》的出台,对于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全面落实中央教育评价改革任务。2020年,中央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统筹谋划新一轮审核评估,对落实中央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引导高校坚定正确办学方向、抓实人才培养质量“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法》法定任务,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0年实践证明,评估对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审核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研制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构建中国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审核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协同联动的诊断改进机制,是加快实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化、长效化的紧迫任务。

三是切实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工作。上轮审核评估在引导高校“强内涵、促特色”方面作用明显,评估理念标准已在战线形成广泛共识,成为高等教育评估的品牌,并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但还存在评估推动高校建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力度不够、评估分类不明确、评估结果刚性不强、评估整改乏力等不足,迫切需要在传承经验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工作进行改革创新。

二、《方案》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一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转段发展需求。当前,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立德树人成为根本任务,“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成为时代命题,多样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新一轮审核评估紧扣“转段”特征和未来五年高校评估着力点,更加注重立德树人成效评价,更加注重夯实本科教育教学基础地位,更加注重分层分类评估,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二是继承发展上轮审核评估成功经验。新一轮审核评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上一轮审核评估的延续、改进与升级。充分继承上轮审核评估“自己尺子量自己”“五个度”等高教战线普遍认可的经验做法,积极借鉴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先进理念,全面对接新时代本科教育新要求,从评估指导思想、理念标准、方法技术等方面系统设计、改革创新。

三是准确把握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重点。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着力解决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办学目标和服务面向,实行分类施策、精准评价。突出评估诊断功能,当好“医生”和“教练”,强化评估结果使用,促进高校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评估方式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取线上与入校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明察与暗访结合,实现减负增效。

三、《方案》的研制过程是怎样的?

《方案》研制历时2年多,汇聚了高教战线众多高水平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智慧与心血,主要分为四个过程: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对标对表中央、教育部党组最新政策文件,并将有关要求融入《方案》,准确把握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正确方向。

二是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组建50余名高水平研制专家组集体攻关,与国内知名高校深度合作,围绕“立德树人”“创新创业教育”“课堂革命”等设立多个研究课题,系统研究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经验和新趋势,形成9个专题研究报告,夯实了《方案》研制的理论支撑。

三是深入一线开展全面调研。先后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市教委等各地高校和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召开9次专题调研会,广泛开展深度访谈、专题研讨、问卷调查,咨询280余位专家学者,收回1000余份问卷,奠定《方案》研制的实践基础。

四是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面向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31个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兵团教育局,覆盖全国1000余所普通高校,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召开9次集中改稿会,对500余条意见逐条分析梳理,反复打磨修改。《方案》经教育部党组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发布。

四、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总体考虑是什么?

《方案》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对接新时代教育评价、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在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引导督促高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本科人才培养规律,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指导思想上,始终把“五个坚持”作为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二是坚持落实教育“四个服务”和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求;三是坚持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四是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引导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五是坚持构建大学质量文化,引导高校建立健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工作目标上,强调把“一根本、两突出、三强化、五个度”作为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一根本: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两突出:即突出“以本为本”,确保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突出“四个回归”,落实“三个不合格”“八个首先”有关要求,引导高校“五育”并举倾心培养时代新人。三强化: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范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五个度:即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保障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工作原则上,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评估体系,加强对学校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审核,引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二是坚持推进改革。紧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线,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以评估理念引领改革、以评估举措落实改革、以评估标准检验改革,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三是坚持分类指导。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实施分类评价、精准评价,引导和激励高校各展所长、特色发展。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问题清单”,严把高校正确办学方向,落实本科人才培养底线要求,提出改进发展意见,强化评估结果使用和督导复查,推动高校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培育践行高校质量文化。五是坚持方法创新。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常态监测数据,采取线上与入校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明察与暗访结合等方式,切实减轻高校负担,提高工作实效。

五、新一轮审核评估有什么突出特点?

新一轮审核评估紧扣上轮评估存在的短板及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求进行优化改进,回应政府关切、社会关注、高校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立德树人导向更加鲜明。针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软、弱、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还没有完全贯通到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问题,《方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把立德树人融入评估全过程、全方位,强化立德树人基础、指标和制度建设,建立立德树人负面清单,加强学校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审核,引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强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和质量文化,真正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二是坚决破除“五唯”顽疾。针对高校在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方面存在的“五唯”顽疾,《方案》全面加强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审核,引导教师潜心教书、安心育人。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注重“帽子”教师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贡献,强化多元主体评价,从不同角度了解在校生学习体验和学校人才培养情况。

三是积极探索分类评价。针对上一轮审核评估在坚持“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方面存在国家尺子过粗、高校自设尺子不清晰的问题,围绕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新一轮审核评估采取柔性分类方法,按类型把尺子做细,提供两类四种“评估套餐”,引导一批高校定位于世界一流,推动一批高校定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促进一批高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同类型常模比较长短,高校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类型的常模数据作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找准所处坐标和发展方向。

四是大幅减轻评估负担。针对上一轮审核评估存在审核指标多、环节多、时间长的问题,《方案》坚持减轻评估负担,增强评估效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线上线下评估“一体化”,精简入校评估专家人数、天数、环节,采信已通过教育部认证(评估)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课程),让评估负担“减下来”。打造菜单式、可定制的评估工具,与学校一起制定“个性化”评估考察方案,让组织实施选择权“落下来”。

五是突出评估结果使用。强化评估整改,让新一轮审核评估“长牙齿”。把上轮评估整改情况作为申请受理门槛条件,列出问题清单,咬住问题清单一纠到底,建立“回头看”随机督导复查机制,对整改期内突破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底线的高校,采取约谈负责人等问责措施,切实让评估整改“硬起来”。

六、审核评估中如何进行评估分类?

本轮审核评估分为两大类高校可根据大学章程和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各自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等进行自主选择。

第一类审核评估针对具有世界一流办学目标、一流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普通本科高校。重点考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质量保障能力及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

第二类审核评估针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历史不同,具体分为三种:一是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二是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三是适用于已通过合格评估5年以上,首次参加审核评估、本科办学历史较短的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第二类审核评估重点考察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资源条件、培养过程、学生发展、教学成效等。

七、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是怎样的?

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两类四种方案,第一类和第二类分别设一级指标4个和7个,二级指标12个和27个,审核重点37个和78个。具体特点如下:

一是分层分类设计指标体系。第一类评估少而精,适用于具有世界一流办学目标、一流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校。第二类评估量大面广,细分为3种,分别适用于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首次参加审核评估的高校。

二是突出本科教育教学关键点。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审核重点,推动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三是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指标体系注重兜底线促发展,既体现国家意志,又给学校留足发展空间。通过模块化设计定性指标,首次设置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由高校根据要求和办学实际自主选择。采取增加定量指标,设置必选项和可选项,必选项对标国家底线要求,可选项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

四是监督高校办学“红线”问题。增设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等“负面清单”,加强对思政教育成效的审核评估。

八、新一轮审核评估如何组织实施?

本轮审核评估时间为2021—2025年,主要包括评估申请、学校自评、专家评审、反馈结论、限期整改、督导复查等评估程序。经国家正式批准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均应参加审核评估,其中: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应先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原则上获得“通过”结论5年后方可参加本轮审核评估。

教育部负责制定审核评估政策、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各地各校审核评估工作。委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评估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第一、二类审核评估和地方高校第一类审核评估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负责制订本地区审核评估实施方案、总体规划,报教育部备案。组织所属高校第二类审核评估及推荐高校参加第一类审核评估工作。选取1—2所高校委托教育部评估中心指导开展第二类审核评估试点,为全面推开本地区审核评估工作做好示范。教育部评估中心制订专家管理办法,建设全国统一、开放共享的专家库,建立专家组织推荐、专业培训、持证入库、随机遴选、异地选派及淘汰退出机制。

九、如何以审核评估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新一轮审核评估把有效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主线不动摇,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协同性综合改革,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

一是坚持以评估思想理念引导改革。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全面对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先进理念,将其作为引领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刻苦学习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强调教育产出质量,以质量保障机制和能力为评估重点,促进学校及时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

二是坚持以评估要点指标推动改革。坚持对标新时代本科教育质量要求,加强对思政教育、本科地位、学生发展、卓越教学、双创教育等方面的审核,衔接“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引领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创新,让教学改革“动起来”,推进高校在体制机制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重点领域取得改革新进展,实现改革新突破。

三是坚持以评估政策资源支持改革。增设审核评估问题清单,特别针对全面排查出的本科教育教学薄弱环节及主要问题,采取“台帐销号”方式一抓到底。实行限期整改,落实督查督办和问责制度,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对高校整改情况和关键办学指标进行督导复查,持续追踪整改进展。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收集和推广,帮助其他高校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十、下一步推进审核评估工作的主要安排是什么?

下一步,教育部督导局将印发配套文件,部署做好新一轮审核评估,确保不跑偏、不走样,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统筹规划,达成共识。部署学校做好评估申请,合理选择评估类型、切实落实以评促建,教育行政部门将综合考虑高校章程规定、事业发展需要、上一轮评估时间和整改效果,以及评估机构年度评估能力等因素,制定审核评估规划。发挥宣传工作在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文化支撑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标准解读、专家培训等多角度全方位权威解析,把新一轮审核评估重大意义“传到位”、精髓要义“说清楚”、任务要求“讲明白”,让战线深入理解、准确把握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内涵要求。

二是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打造新一轮审核评估示范“样板间”,委托教育部评估中心开展全国统一试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选取1—2所高校委托教育部评估中心指导开展第二类审核评估试点,为全面推开本地区审核评估工作做好示范,优化新一轮审核评估操作流程,为新一轮审核评估正式推开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部省协同,组织保障。积极构建“管办评”分离、多方参与的评估模式。在国家统一评估体系下,建立全国统一、开放共享的专家库,健全科学有效的部省两级协同管理机制,保证全国各地评估工作节奏和工作质量。

四是培训专家,保证质量。建设全国统一共享的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库,团结、凝聚、培养一支“爱评估、懂评估、敬评估”的高水平评估专家队伍。分层分类开展专家培训,提升专家队伍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建立专家进退动态调整机制,把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专家甄选出来、任能使用,及时淘汰站位不准、违反纪律、能力不足、专业性不强的专家。

五是阳光评估,规范管理。实行信息公开制度,严肃评估纪律,开展“阳光评估”,广泛接受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监督,确保评估工作公平公正。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参评学校、评估专家和评估组织工作的规范性、公正性进行监督,受理举报和申诉,提出处理意见。

来源:教育部2021.2.7

国家督学、大连理工大学原副校长 李志义

探索分类评价 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分类评价是世界各国教育评估、教育管理的难点。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在目标定位、国家和地方需求、发展阶段等都有不小差异。如何更好发挥评估作用,通过分类评价推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高校有特色、高质量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评估机构一直在努力探索。近年来,我国教育系统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为落实《总体方案》要求,教育部在新一轮审核评估实施方案研制之日起,将探索分类评价作为核心任务之一,成立高水平专家组进行集体攻关,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分类评价体系。近日,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行评估分类,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领域探索分类评价的肇始之笔,成为新一轮审核评估的突出亮点之一,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导向鲜明、合理定位。新一轮审核评估全面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对接一流大学建设、应用型高校改革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重大战略部署,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首次提出两类四种评估方案,供高校自主选择,通过模块化设计定性指标,首次设置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由高校根据要求和办学实际自主选择;增加定量指标,设置必选项和可选项,必选项对标国家底线要求,可选项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这些举措,充分尊重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阶段性发展特点,有利于引导和激励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特色发展,力求有效遏制“千校一面”。

二是柔性分类、不贴标签。新一轮审核评估紧扣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等关键因素,创造性提出柔性分类,以不贴标签的“评估分类”方式来落实“分类评价”的决策部署。总体上,“两类四种”评估方案能够适应高校分类评价的需求,其中:第一类评估少而精,适用于具有世界一流办学目标、一流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校。第二类评估量大面广,细分为3种,分别适用于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首次参加审核评估的高校。

三是重点突出、准确选择。如何让不同高校在选择方案时能够做到准确、合理,新一轮审核评估采取以下举措:制度设计方面,新一轮审核评估将与“十四五”规划同步,高校需结合自身实际并充分论证后,提出评估申请、选择评估类型和方案。教育行政部门将综合考虑高校章程规定、事业发展需要、上一轮评估时间和整改效果,以及评估机构年度评估能力等因素,经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后,确认高校评估类型方案,制定“十四五”期间审核评估规划。评估指标方面,第一类高校评估方案侧重于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和水平,设有党的领导、质量保障能力、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12个二级指标和37个审核重点;第二类高校评估方案侧重于评价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设有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培养过程、教学资源与利用、教师队伍、学生发展、质量保障、教学成效等7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27个二级指标和78个审核重点。评估流程方面,评估专家将对被评高校的评估类型方案进行确认,如发现高校章程规定、目标定位与高校选择的评估类型方案不一致,造成评估指标无法“适配”该高校,经论证后,此次评估将被中止,高校需重新提出评估申请。

此次教育部以审核评估为切入点,从人才培养这一高校核心任务出发,创造性采取柔性分类、评估分类方式探索分类评价,有理有据、凸显智慧,每所高校都能够直观、准确地选准自己的评估类型方案,这是我们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分类评价制度的一次成功创举,对于真正引导高校实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教育部2021.2.7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王稼琼:

切实减负增效 落实督导评估长牙齿

近日,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在评估减负增效和方式方法创新等方面,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评估定力更加坚定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专家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效益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为评估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40年评估实践证明,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评估工作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持续进步的有效举措。

二、评估负担持续减轻

新一轮审核评估按照不打扰正常教学秩序的总体要求,在评估时力求教学管理人员少负担、普通教师零负担,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精准把脉。

一是评估重点更加突出。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党的领导、思政教育、学生发展、师德师风、质量保障能力等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内容,以及高校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作为评估重点,引导高校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

二是评估方式更加优化。实行线上线下评估“一体化”融合评价,专家组在线上完成高校评估材料审读及需入校印证问题的总结提炼工作,形成线上评估意见,精简入校考察专家人数、天数、环节;专家组入校考察坚持问题导向,直奔现场、直面主题,以明快、高效的节奏完成评估工作,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秩序。

三是评估技术更加先进。用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国家数据平台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坚决杜绝让参评高校重复统计数据、重复编制材料,确保高校集中力量做好自评自建工作;

四是评估统筹得以落实。充分采信已通过教育部认证(评估)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课程),对此类专业(课程)实行“免检”,坚决不搞多头评价、重复评价。

三、评估成效不断显现

新一轮审核评估非常注重取得实效,立足指导高校切实做好评估整改、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切实解决“评估最后一公里”,把督导评估“长牙齿”落实到位。

一是评估。通过开展新一轮审核评估,要系统了解、充分掌握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发现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树好引领人才培养工作的模范标杆。

二是督导。通过开展审核评估“回头看”督导复查,确保高校对“问题清单”进行逐一整改落实并取得切实的改进和提升。

三是通报。通过向战线通报审核评估结果、督导复查结果,保持审核评估工作对高校的威慑力,让高校紧抓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不放松,真正把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到实处。

四是挂钩。通过把审核评估结果、督导复查结果与本科招生计划、新设本科专业备案等资源配置手段挂钩,让高校深切认识到本科教育的重要性,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对高校办学行为形成有效约束。

五是问责。通过对突破办学规范、办学条件底线和评估整改落实不力、关键办学指标评估后下滑的高校负责人进行约谈问责,倒逼高校主要负责人必须率领领导班子成员和全校教职员工把人才培养作为一切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尽职守本,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新一轮审核评估全面做好做实减负增效,切实让审核评估工作更好地为战线所接受、所认可,发挥审核评估作为政府监督高校办学重要抓手的应有作用,切实把教育督导“长牙齿”落到实处。

来源:教育部 2021.2.7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

完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确保立德树人统领地位

一、改革对学校的评价,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精神,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面对本科教育中出现的理念滞后、投入不到位、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的导向等问题,必须推进“四个回归”,也就是“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强调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完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首先要改革对学校的评价,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是办学思想上,要明确立德树人中心地位。要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领学校一切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是育人机制上,要形成“三全育人”合力。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领学校一切工作,就是要求学校事业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专业布局、课程体系、管理体制、资源条件配置、保障机制、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等都要围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来谋划、改革和建设,引导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各类资源、政策导向都主动聚焦到立德树人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上来,特别是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机制,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筹推进,形成培养目标一致、职责分工合理、育人合力显著的立德树人工作格局。要把课程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突破口,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建设,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

三是领导体制上,要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对高校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党委在学校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统一领导学校的工作,总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要建立健全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立德树人工作、学校领导深入教育教学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等制度。

二、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推进教书育人使命的践行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主体和依靠力量。高校要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最根本的是要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队伍。完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把改革教师的评价作为关键,引导广大教师认真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一是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二是要突出教书育人实绩。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潜心教书、安心育人。要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要落实教授上课制度,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要将高校教材的编写使用纳入评价体系,奖励优秀教材。

三是改进教师综合评价。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探索构建科学、多元的人才评价制度,注重凭实绩、能力和贡献评价教师,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改进教师科研评价,突出学术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大力推行代表作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审制度,综合采用教师个人陈述、材料展示、面试答辩、同行评议等多种灵活评价方式,鼓励教师提交学术论文、学术专著、译著、教材、学术工具书、发明专利、重要研究报告、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多种形式的业绩成果,全面展现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贡献。

三、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校立德树人成效的最终受益者和检验者。评价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效、教师教书育人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的发展情况,是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把改革学生的评价作为核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学习能力考核,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个性发展要求为目标,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探索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抽检试点工作,完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

二是要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是要重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来源:教育部 2021.2.7

别敦荣:新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

审核评估方案的特点、特色和亮点

评估是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保障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大规模、全覆盖、周期性的高等教育评估进行了两轮。第一轮是2003—2008年开展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下简称“水平评估”),除2000年以后新建的本科高校外,其他本科高校都接受了评估;第二轮是2013—2018年开展的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下简称“审核评估”)。截至2018年7月,全国共有560所高校参加了审核评估,其中,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实施的有143所(含地方委托高校),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实施的有417所。水平评估对改善我国高校办学条件,建立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高教界和社会公众的质量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审核评估不仅促进了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对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构“五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多方征求意见,形成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2021—2028年)》(以下简称“审核评估方案”)经教育部党组审议批准实施。综合来看,审核评估方案特点突出、特色鲜明、亮点迭出,它贯彻了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根本要求,可以预见,它的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健康发展。

一、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的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是政府行为。审核评估是由教育部统一领导,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组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部分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审议并做出评价的质量保障活动。经过上一轮的实践摸索,审核评估已经形成一整套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流程。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既有对上一轮方案及其实施经验的继承,又有根据新时代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政策要求进行的制度创新,具有激发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动力,促进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概而言之,审核评估方案具有三大特点,即方向性、目的性和可行性。

1.方向性,具体表现为政策性、规律性和时代性的统一。评估是一种基于事实的价值判断,它通过对有关事物的价值判断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为人们的行为导航。高等教育审核评估是由评估中心组织开展的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师资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导向和激励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国家高等教育政策;二是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三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审核评估方案将三者统一起来,搭建了评估的总体架构。

审核评估方案体现了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精神。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是国家经济产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引擎,高等教育发展与党和国家的事业息息相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高等教育,擘画了高等教育发展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人口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做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全面加强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出台“新时代高教40条”、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综合改革,以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政策在审核评估方案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被置于纲领地位,政策的核心诉求被作为关键要素予以考察。

审核评估方案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自身规律,不能以经济、政治等其他规律代替教育规律。教育有两条基本规律:一是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适应;二是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内部各要素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遵循基本规律,保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什么时候比较好地遵循了基本规律,高等教育发展就比较好;什么时候违背了基本规律,高等教育发展就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破坏性的结果。审核评估具有引导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作用,审核评估方案比较好地反映了高等教育规律要求,不仅将高等教育与社会相互适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要求纳入了考察范围,而且还将其置于重要位置,要求从多层次多角度予以考察。

审核评估方案反映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持续积极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据统计,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4000万人,毛入学率超过了50%。就规模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普及化阶段,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校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狠抓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堂革命,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建构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审核评估方案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出发,以促进高校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考察项目,着重考察高校教育教学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吻合度。

2.目的性,具体表现为继承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评估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评估的目的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也有短期和长远之分。高等教育审核评估的目的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集中体现在审核评估方案明确的目的性上。审核评估方案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对历史的继承,对现实的关切,对未来的追求,将继承性、现实性和前瞻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评估的目的更加具象,更加合理,更容易为评估主体所理解和掌握,有助于评估工作的开展。

审核评估方案继承了高等教育评估的经验和传统。高等教育评估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高等教育治理手段,有些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估开展得比较早,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有研究表明,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已进入第四代,更多地强调多元价值、全面参与和共同建构。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已有30多年的历史,制度化的评估也有近20年了,从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到审核评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包括高校自我评估、政府组织的院校评估(包括合格评估、审核评估)、行业参与的专业认证与评估、国际评估和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常态监测“五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审核评估方案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充分借鉴了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经验和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传统,完成了国际经验的本土化,评估传统的现实化,使国际经验和评估传统融入了审核评估方案的内核。

审核评估方案反映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关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不仅在超大人口规模的情况下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再向普及化的跨越,而且用较小规模的总支出和很低的生均支出支撑了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大规模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需求,内涵式发展、转型发展、分类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所有高校都面临的重大课题,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关切。在审核评估方案中,不仅从总体上融入了内涵式发展、转型发展、分类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而且还对高校教育教学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指标或观测点,从而使审核评估方案接地气,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审核评估方案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蓝图。我国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前景更加光明。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蓝图正在付诸实施,国家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各项建设任务逐步展开。一流本科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蓝图的底色,本科教育强,则高等教育强。审核评估方案将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作为评估的根本目的,采取分类评估的方式以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以推荐评审“卓越本科教育教学高校”树立优质本科教育的典范。

3.可行性,具体表现为共性、群性和特性的统一。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规模超大、层次类别多样、结构复杂的高等教育体系,对这个庞大的体系组织开展全面评估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审核评估方案充分考虑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合理地处理了高等教育的共性、群性和特性的关系,使其有机统一,有助于增强评估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审核评估方案体现了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共性趋向。评估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在积极运用评估改善高校教育教学,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从最初在比较有限的范围内对高校办学的某些方面进行评估,发展到现在对所有高校进行综合性评估;从最初更多地注重对教师个人教学行为的评价,发展到现在对教育教学全要素的评估;从最初主要基于考察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发展到现在主要为了整改和完善,以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从最初主要是为了保证底线质量的评估,发展到现在侧重持续改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从最初主要是同行之间进行的质量保证活动,发挥到现在高校同行、政府、社会等各方参与的质量治理行动,国际高等教育评估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之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等教育治理改革,兴盛于高等教育大发展的21世纪初期,审核评估方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趋势,在总结我国自身评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发展探索,实现了国际共性趋向与我国高等教育现实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

审核评估方案体现了分类指导分类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层次水平、不同类别形式的高等教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一个结构复杂的庞大体系。在普及化阶段,分类发展是高等教育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是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根本要求。审核评估方案为不同类型高校的教育教学设计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且参与什么类型的评估由高校自主选择确定。这种聚类评估的方法更有针对性,评估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更高。它将极大地调动高校分类发展的积极性,相关指标体系将为高校校准发展定位,加快建设与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导。

审核评估方案体现了以高校为基础的评估理念。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专门组织,全社会高等教育工作的基础在高校,国家法律政策和治理手段需要通过高校的主动作为才能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对人才培养发挥促进作用。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是评估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高校办学有共性,还有群性或类性,更有个性。共性是所有高校在履行功能以及相关办学体制机制上所具有的相似性,群性或类性是不同类型高校在办学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而个性则是各高校在自身发展历程和实际办学环境条件中所形成的特殊性。每一所高校既有所有高校的共性,又有其特定类型高校的群体特征,更是它自己,有它自身的发展历史、办学环境、资源配置、功能选择和办学模式。任何一所高校要发展好,既要遵循共性,又要尊重群性,更要发挥个性。审核评估方案实现了以高校为主体,重视发挥高校在自我评估、建设、管理、改革和整改中的特殊作用,使整个评估过程与高校的办学发展相向而行,从而达到审核评估的目标。

二、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的特色

新一轮审核评估在继承和弘扬以往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总体战略,编制了新的评估方案,以更有效地发挥评估的功能,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目的,引导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上一轮评估方案相比,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有四大特色。

1.分类评估。评估的导向作用不仅表现在具体的评估活动上,而且还表现在评估方案或标准上,且后者的作用更加突出,因为它是评估人员开展评估活动的基本依据和遵循。上一轮评估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度”的总原则,即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以及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在进一步深化“五个度”总原则的同时,更将评估的重心导向教育教学的深水区,更加重视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确保本科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范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这些都是针对所有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将高校分类发展、分类指导思想体现在评估方案中,形成了“两类四种”评估方案,使分类评估制度化,为不同类型的高校提供了适用的办学依据。分类评估有利于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办学,注重内涵建设,谋划特色发展;有利于高校在自我评估中发挥自主性,结合自身发展愿景和定位,量身定制评估指标,更明确地发现自我,更准确地对自身教育教学做出评价;有利于政府部门和评估机构根据高校类型进行精准评估与指导,为高校提供更适切的服务。

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将全部参评本科高校划分为两类,并为两类高校分别编制了评估指标体系:一类是质量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另一类是包含“三种套餐”的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实际上,“三种套餐”是针对三种类型高校编制的。所以,整体上就是“两类四种”评估方案。质量保障能力评估适用于少数办学定位为世界一流高校,其教育教学理念和改革举措具有代表性、先进性。上轮审核评估后,其整改成效显著。对这类高校,审核评估的重点是其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及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三种套餐”之一适用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之二适用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之三适用于第一次参加审核评估的高校。“三种套餐”高校可自选,目的在于保证“五个度”的实现,重点在于促进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改善。

2.分级负责。我国已经开展了两轮大规模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估中心发挥了主导作用,从编制评估方案到所有被评高校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都是评估中心完成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发挥督导作用,对省属高校迎接评估中心组织的评估予以指导和督促;在上一轮审核评估中,部省分级负责已现端倪,其探索实践为部省分级负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庞大,高校数量众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高等教育重心下沉,省属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占比都超过全国总数的95%。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分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必须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评估组织机制,形成权责明晰、分工合理、执行有力、保障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审核评估方案对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办法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负责制定审核评估政策、规划及实施办法,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全国普通高校审核评估工作,对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和动态调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所属高校审核评估工作,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区审核评估实施方案和评估计划,报教育部备案后实施。具体评估工作的分工如下:评估中心负责实施第一类审核评估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包括部省合建高校)的第二类审核评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委托具备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实施地方所属高校的第二类审核评估,积极构建管办评分离、多方参与、部省协同评估机制。部省分级负责、协同推进的审核评估制度设计体现了新一轮评估对建立体系化、上下联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追求。

3.建改结合。评估是目的明确的活动,不论是水平评估还是审核评估,都是为促进高校将本科教学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在发展规划、师资配备、经费投入、条件建设、课程教学改革、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多方面用力,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目的。实际上,从高校的角度看,在前两轮评估中,多数高校把评估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建设上,在管理和改革方面用力相对较少。在水平评估中,高校主要是抓基本建设和办学条件建设,当时的背景是除了极少数高校保持了本科教育规模的小幅增加外,其他高校都进行了大幅扩招,一时间高校办学条件非常紧张。为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本科教育教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争取在评估中获得良好或优秀的结果,很多高校大兴土木,开展基本建设,筹集并投入巨资购买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所以,在水平评估之后,高校办学条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在上一轮审核评估中,条件建设已经不是主要任务,制定质量标准、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受到高度重视,高校在评估过程中,都对本科教育教学各要素和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进行了制定和完善。经历审核评估后,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估机构建立起来了,质量标准明确了,日常的质量保障工作更规范了。这是评估给高校带来的最显著的变化。

前两轮评估都促进了高校建设,但对颇具意义的管理和改革创新关注较少,取得的成就也较少。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整改似乎也主要只是体现在编制一份整改报告上,实际的整改工作要么没有真的要去落实,要么就是提交整改报告后办学形势发生了大改变,没法落实整改的要求。新的审核评估方案借鉴了前两轮评估的经验教训,特别重视了建改结合,以改为重。在建设上,一改前两轮评估重办学条件改善、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机构设置等硬实力建设的特点,更加重视软实力建设,包括树立先进的办学思想理念、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建立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以及建设优秀的质量文化等。在改的要求上,突出了“两改”:一是改革,另一个是整改。改革着眼于本科教育教学现代化改革,整改着眼于评估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发挥评估的反省和批判功能。在前两轮评估中,大家的兴奋点似乎都不在改革和整改上,改革进展不大,成效很少;整改有计划,但少落实,也少检查,更少问责。让教学改革“动起来”,根据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要求,衔接融合“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设立“卓越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校”称号,以引领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创新。让整改问责“硬起来”,增设问题清单,强化评估报告审议、整改中期检查等环节,建立“回头看”整改复查机制,对整改不过关的高校予以通报。

4.“两线评估”。评估是一项复杂的规范性、程序性工作,是以事实判断为基础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价值评判。不论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都可以借助相关技术和工具,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还只是用于提交相关评估工作材料,被评高校在自我评估和接受专家进校考察的时候,对技术的应用也只是初步的,主要体现在汇报工作状况、展示发展成就等方面。在上一轮审核评估中,全国普通高校教学状态数据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基于评估目的所采集的所有本科高校的教学状态数据在审核评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被评高校的自评报告等材料在接受专家进校考察前都提交上网,有利于评估专家对被评高校进行网上审核评估。事实上,在审核评估中,评估专家做到了在进校考察前,在线上对被评高校的自评材料进行审读,并提交审读意见。与此同时,网络服务平台还为评估专家提前制定进校考察计划和提交给被评高校提供了技术支持。不仅如此,专家进校考察评估期间,网上办公支持也是到位的。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服务评估有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他们对评估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大。可以说,评估的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

尽管评估的技术含量在增强,但客观地讲,技术在前两轮评估中主要发挥了辅助性作用,也就是为被评高校和专家的工作提供便利。在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中,技术的应用前进了一大步,方案提出了线上评估与线下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和实施办法,实现线上线下评估一体化。“两线评估”改革主要针对专家的评估考察工作进行了大胆尝试,它将原来专家单纯的进校考察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线上评估,另一部分是针对线上评估发现的问题进行线下进校考察。方案对线上评估专家组的组成人员、工作方式和主要作用做出了明确规定。专家组一般由15~20人组成,负责对高校自评情况进行线上评估。专家的主要工作包括线上审阅自评材料、调阅教学档案、访谈等,提出存疑及需要进校深入考察的问题,形成个人线上评估意见。若超过2/3的线上评估专家不同意入校考察评估,则该校本次审核评估将被终止。线下评估主要由专家组长根据线上评估情况,与校方协商确定入校评估事宜,线下评估专家人数一般为5~9人,评估重点是核查人才培养关键指标和关键环节、求证存疑问题、印证整体情况等。专家组综合线上评估和线下评估总体情况,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含问题清单)。“两线评估”改革使审核评估的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毫无疑问,它对评估过程、被评高校和评估专家、评估文化等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的亮点

新一轮审核评估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继承上一轮评估总体框架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出了富有创新性的设计。与前两轮评估方案相比,本轮审核评估有五大亮点。

1.质量保障审核。质量保障审核评估是本轮评估方案的第一大亮点。它是一种新的评估形式,既不同于上一轮审核评估,也不同于本轮审核评估的主体部分,是在上一轮审核评估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对象高校所设计的一种新的重点突出的评估。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上一轮审核评估的自然延伸。具体而言,申请质量保障审核评估的高校应当满足5个条件,包括办学定位为世界一流,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代表性、先进性,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保障要素与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效果在最近一次评估中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以及评估整改成效显著。质量保障审核评估的范围及重点是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及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包括定性审核和定量审核两部分。定性审核是对影响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非量化核心要素进行的审核,审核范围包括3个审核项目、11个审核要素和31个审核要点;定量审核是对反映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数据进行的审核。高校可以选择预置的22个定量审核指标,也可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高校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数据中自主选择定量审核指标。

2.线上评估。线上评估是本轮审核评估方案对评估形态的一个创新。在以往的评估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主要发挥辅助作用,为评估信息录入、储存和查询提供便利。本轮审核评估开发的线上评估使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进入了评估的核心,评估各方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营造一个虚拟的评估空间,一些实质性的评估工作将在这个虚拟空间完成。线上评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虚拟情境下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评估考察。线上评估是专家进校考察评估的前置性评估,由专家组成员个人和集体完成。专家组成员在线上审阅自评材料,调阅教学档案,组织开展访谈等评估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存疑及需要进校深入考察的问题,形成个人线上评估意见。线上评估的开展有利于减轻被评高校和专家的负担,简化评估程序,削减评估成本,提高评估效率。

3.整改“三部曲”。评估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目的在于改进和提高质量,即促进高等教育更健康更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所以,整改是评估过程的重要环节。本轮审核评估对整改提出了“硬要求”,设置了三个环节,明确规定了各环节的工作要求。三个环节的要求可称为整改“三部曲”,即高校在专家组完成《审核评估报告》(含问题清单)后,应按时提交《整改方案》《中期自查报告》和《整改工作总结报告》。后两个报告是本轮评估提出的新要求,是将整改落地落细落实的保证措施。本轮审核评估对整改结果的应用也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整改结果可作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招生指标、专业设置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与此同时还规定,对问题比较严重的高校,将组织专家进校督查,对整改不力的高校将予以通报。整改“三部曲”的设置有利于整改真正发挥作用,使评估形成一个质量改进的闭环。

4.“一校一案”。我国本科教育已经进入分类发展阶段,不同类型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发展道路,本科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各不相同,难以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不能用一套标准来评估。本轮评估方案分为“两类四种”,对各类高校提出了不同的审核评估要求。从两大类看,第一类审核评估重在评估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及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第二类审核评估重在评估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要素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量保障有效度、结果满意度。从小类看,至少区分了四类高校:第一类是定位为世界一流的高校,即接受第一大类审核评估的高校;第二类重点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第三类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第四类是已通过合格评估5年以上,但未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的本科办学历史较短的普通高校。后三类需要接受第二类审核评估。不同类型的高校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案。具体参加哪一类评估,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定位自主选择。此外,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方面自组评估指标体系,更有效地反映评建工作成效。“一校一案”的分类评估是本轮审核评估的一个亮点。它有助于使评估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增强评估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5.“卓越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校”。这是本轮评估创设的一个新项目。在水平评估中,设置了等第机制,将评估结果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等四个等次,以区别不同高校的评估结果。这一机制无疑有积极效果,但也造成了被评高校在等次上盲目攀比的消极影响。上一轮审核评估没有比较,也没有分类,每一所高校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其自身的质量标准对其展开评估。本轮审核评估设置了“卓越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校”,对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具有标杆性和引领性的高校,由专家组推荐参评。对推荐参评高校,专家组组长要向评估专家委员会陈述评估情况及推荐理由,参评高校校长要进行陈述答辩,通过后,由教育部授予“卓越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校”称号,并向社会公布和宣传。这一机制的设立无疑将对高校发挥激励作用,有助于引导高校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建设,争创卓越示范校,从而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教育研究院院长

文献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21.3

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成效、问题与发展策略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下简称审核评估)是我国“五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我国从2013年开始进行审核评估试点,从2014年开始全面开展审核评估工作。本文旨在总结2014~2018年间开展的审核评估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审核评估工作、推动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对策建议。

一、审核评估概况

审核评估强调“一坚持二突出三强化”①,评估范围主要由质量保障等6个必选项目和1个自选特色项目组成,重点考察“五个度”(适应度、支撑度、有效度、达成度、满意度),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

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审核评估报告》采用审核式的写实报告,不分等级,引导高校以正常心、平常态对待审核评估,强化内涵建设,重点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值得肯定、需要改进和必须整改的方面进行评估。

截至2018年底,共有650所高校参加了审核评估。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共有5 300余人次的专家被邀参加了进校评估考察工作。这些专家通过深度访谈校领导,走访教学和行政职能部门及负责人,审阅学生试卷、毕业论文,听课看课,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对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评估,对学校办学基本状况、教学管理与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摸底、分析和把握,总结了学校教学工作的经验,指出了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审核评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下,总结已有评估经验,借鉴国外先进评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评估模式”。它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第一,“一坚持二突出三强化”的指导思想明确;第二,倡导的“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评估理念新颖、先进;第三,重点考察“五个度”的质量评估标准合适,被国际国内广泛认可;第四,开发了一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操作性极强的评估方法和技术;第五,对评估专家和参评学校相关人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培训,对统一思想、推进评估工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审核评估取得的主要成效

审核评估体系完整、理念先进、标准得当、方案科学、组织有力、纪律严明、培训到位、成效显著,明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得到了高教战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在2018年对345位审核评估专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71%的专家对审核评估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案予以肯定,72%的专家对审核评估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予以肯定,53%的专家对审核评估取得的显著效果予以肯定。同时,审核评估也得到了众多参与我国该项工作的国际著名大学校长、高水平专家的充分肯定。总体而言,审核评估在如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提出本科教学评估的中国标准、中国方案,大大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我国的审核评估既吸收了各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优秀经验,又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进行了独立探索,首创性地提出了“五个度”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并在审核评估中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不但很好地指导了国内的工作实践,而且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反响。教育部评估中心多次受邀走出国门,于2015年首次用中国标准、中国模式、中国专家赴俄开展国际认证工作,2016年又受邀合作开展欧盟“伊拉斯谟+”重大质量保障合作项目。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开始影响世界。

(二)推动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促进了本科教学提质增效

1.推动学校本科教学理念的更新

通过审核评估,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五个度”的质量标准成为高校的普遍共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学校是质量保障与评估主体的理念在审核评估中也得到有效落地。

2.促进了高校内涵建设,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1对2014~2018年间开展审核评估的357所高校的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意见进行了梳理归纳,从中可见:

1评估专家组对357所高校本科教学的审核评价意见统计表

审核项目

审核要素

值得肯定的高校比例(%)

需要改进的高校比例(%)

1.定位与目标

1.1办学定位

98.32

49.02

1.2培养目标

88.80

45.10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78.99

34.73

2.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82.63

93.56

2.2教育教学水平

58.54

42.86

2.3教师教学投入

32.77

56.86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52.66

53.50

3.教学资源

3.1教学经费

70.87

57.14

3.2教学设施

72.83

77.59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60.22

78.15

3.4课程资源

50.70

68.07

3.5社会资源

42.58

27.17

4.培养过程

 

 

 

4.1教学改革

82.91

56.86

4.2课堂教学

39.78

79.55

4.3实践教学

61.62

67.51

4.4第二课堂

61.34

49.02

5.学生发展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44.82

30.25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63.31

43.42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62.46

39.78

5.4就业与发展

73.67

32.77

6.质量保障

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82.35

82.91

6.2质量监控

44.54

55.46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33.33

51.26

6.4质量改进

21.85

24.09

7.自选特色项目

学校可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

30.25

12.89

 

(1)学校办学定位更加科学合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得到强化。审核评估引导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明晰发展思路、审视人才培养目标,以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高校落实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办学的生命线,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评估实践中,基本形成了领导规划教学、负责教学、深入教学的工作机制,以及规划围绕教学、制度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优先保障教学、全员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专家组对98.32%的高校提出的办学定位予以肯定,对88.80%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予以肯定,对78.99%的高校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予以肯定。

(2)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自审核评估以来,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高校不断完善本科教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制订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本科教学,设立“教学型”教师职称专门通道并单列指标,将本科教学水平评定优良作为晋升的必备条件,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职称评聘、岗位聘用的基本条件。有的学校通过设置“本科教学关键岗位”“教学首席教授”“教学骨干”等岗位,充分发挥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引领示范作用。各高校注重完善制度建设,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高校普遍重视教师培养和发展,许多高校设有专门的教师教学发展机构,支持和鼓励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明显优化。在审核评估过程中,各学校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逐步形成了一支数量相对充足、结构较为合理且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有效地缓解了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的矛盾,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专家组对82.63%的高校在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审核要点方面予以肯定。

(3)学校本科教学投入持续增加,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得到有力加强。审核评估开展以来,各高校为促进内涵发展,持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教学经费支出结构,教学基本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教学设备不断更新、图书资料逐年丰富、网络空间环境不断升级,这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各高校坚持办学经费优先保障本科教学需要,在人、财、物投入上优先保证本科教学工作,不断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总量,确保教学经费总额和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增长。专家组对70.87%的高校的教学经费投入予以肯定,对72.83%的高校的教学设施建设予以肯定。

(4)加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改革成效日益彰显。一是明确改革思路,系统推进教学改革。各地、各高校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创建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通过审核评估推动,加大了教学改革立项的范围和支持力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扩大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改革,形成了纵深推进、多点突破的教学改革新局面。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在审核评估推动下,各高校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等理念为指导,采取一系列举措,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通过审核评估,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特点,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把实践教学融入到本科教育的全过程,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专家组对82.91%的高校的教学改革予以肯定,对61.62%的高校的实践教学和61.34%的高校的第二课堂予以肯定。

(5)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更加顺畅,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提升。各高校通过审核评估工作,持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了以质量标准、信息采集、监控评估、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为核心的质量保障闭环系统,多数高校教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不断提高,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逐步得到培育。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生和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专家组对73.67%的高校的学生就业与发展予以肯定,对82.35%的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予以肯定。

(6)促进了高校特色发展。审核评估范围中专门设立了特色项目,鼓励高校总结、培育本科教育教学的特色,鼓励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绝大多数参评高校对自身特色进行了总结和提炼,推动了高校特色发展。从长远来看,这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各省(区、市)根据教育部安排,在教育部审核评估方案基础上,结合本地区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制定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审核评估实施方案和计划,对审核评估的考察重点、评估范围、组织实施流程、评估结果运用等做出了相应规定、补充和发展,有力地加强了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促进了地区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例如,陕西省率先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要素,增加了16个审核要点,并突出学生学习与发展、学生自主选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成果培育等要求,对陕西省高等教育特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辽宁省增加了对“地方高校为辽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考察,以便更好地推动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为学校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反馈的问题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了以下几个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为学校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1)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性和落实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师生对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个别高校的办学定位存在偏差,过于追求研究型、综合性;一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存在脱节、吻合度不高的问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支撑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比较明显,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地位、前沿地位还有待进一步落实,保障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尽管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总体态势向好,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如东部高校总体好于中西部高校;部分高校内部也不平衡,个别专业的教师数量和高级技术职务教师数量明显不能满足高水平专业教学的需要;一些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工程背景、行业背景、海外背景的教师人数偏少,难以有效支撑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家组认为93.56%的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4)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学校贪大求全现象仍较普遍,造成专业数量过多、结构失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专业设置分散,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学科脱节、缺乏学科支撑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教学资源”审核项目中,专家组对78.15%的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提出了需要改进或必须整改之处。

(5)教师教学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对教学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不足,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偏低,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够高,学校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激励措施不够有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足。一些高校存在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单一的现象,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单向灌输是主要方式,明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6)学校在服务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人数偏少,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指导和训练不够;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研究不够,通过调查研究反馈人才培养过程的力度不够;第二课堂培养体系不完备,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有待提升。

(7)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系统性不够;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学督导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到位。部分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对质量信息的分析、反馈、利用不够。专家组认为82.91%的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8)学校在特色发展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自选特色项目方面,专家组肯定学校自选特色项目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30.25%),这说明学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路仍然很长,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实行管办评分离,培育了第三方评估机构,促进了社会参与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办法》等文件要求,多数省(区、市)按照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具体组织和实施审核评估工作。通过对全国20个省(区、市)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发现,65%的省(区、市)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实施,35%的省(区、市)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逐步构建了与管办评分离相适应的,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第三方评估工作组织体系。这说明,通过审核评估,加大了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培育力度,促进了社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力度。

(四)推动了本科教育跨省交流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办法》要求:“外省(区、市)专家一般不少于进校考察专家组人数的三分之一。”各省(区、市)有关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在组织审核评估时,根据学校类型、办学定位、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主干院系、办学特色等多种情况综合考虑,为参评院校量身打造高水平审核评估专家队伍,为审核评估进校考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针对不同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高校,根据教学单位和学科分布,精心匹配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聘请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德高望重的省外专家作为专家组组长,邀请校级、处级等熟悉教学、管理和评估工作的教育专家,以及对应学科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进校考查专家组。高水平、广来源的专家组构成不仅提升了审核评估的权威性、客观性、规范性,而且为本科教学的省际交流与相互借鉴学习提供了平台。

(五)完善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常态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

国家数据平台依据教学工作内在规律,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用数据反映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为全国普通高校审核评估工作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国家数据平台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统计与生成功能,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类型用户的需求,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机制的建立,以及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评估培训体系

教育部评估中心与各省评估组织部门在开展审核评估时,一手抓评估,一手抓培训,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对评估专家和参评学校相关人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培训。由于培训到位,使得大家对审核评估的理论、指导思想、政策、方案、标准、程序、方法、纪律、规范要求等有了比较深刻透彻的了解和掌握,有效地推动了审核评估的顺利开展。

三、审核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审核评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拓展

现行的审核评估是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拓展审核评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两个重要标准”,要求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培养“四有好老师”,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鉴于此,新一轮审核评估需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突出全方位、全环节和全过程育人,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

(二)审核评估指引未来发展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

现行的审核评估是根据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状态,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评估重点是已取得的成效,而面向未来、指引学校本科教育未来发展的导向性略显不足。这就要求新一轮审核评估不仅要着眼于对高校本科教学过去成效的评估,还应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要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出发,更好地引导高校本科教育的未来发展,以评促强,追求卓越,推动高校“以本为本”,实现“四个回归”,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

(三)审核评估中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审核评估采用的主要是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但反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实时、动态数据少,对基本状态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关联分析还很不够。此外,对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本科教育,促进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改革等方面也需进一步强化。新一轮审核评估应更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本科教育质量的动态监测,将状态数据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实时、动态数据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助力学校建立更加健全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审核评估的整改检查与结果应用有待进一步强化

专家组进校评估之后的整改提高是学校持续改进、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当前,就整体而言,审核评估的整改检查环节落实还不完全到位,整改结果与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挂钩的激励政策还不够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新一轮审核评估应强化对学校整改工作的监督检查,推进整改任务的落实,并将学校整改结果与对学校的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挂钩,以督促学校切实整改、补齐短板,确保成效,扎实推进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

(五)审核评估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轮审核评估虽然强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但需要进一步强化具体的落实力度。第一,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目标主体,是质


量的最直接体现者,因此要调查、分析学生对学习经历与成长的满意度,让学生中心理念落地有抓手、评估有指标。第二,要提高社会行业参与度。目前参与审核评估的行业、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专家偏少,有的甚至没有。新一轮审核评估应增加这方面的专家,至少能够保证有一位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的专家参加,着力形成多方参与、多维评价的机制。

(六)审核评估发挥分类指导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审核评估强调用学校“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检查学校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这一措施效果明显,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也有利于高校考察自身的纵向发展情况。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关注点不一样,如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取向、重点是不一样的,对所有高校采用相同的审核评估范围和评估要素评估,有可能不能完全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新一轮审核评估如果能够根据高校的类型、层次等设计不同的审核评估范围和要素,将更有利于分类指导。此外,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来看,他们也希望通过审核评估对学校进行分类指导,这就不仅需要考察学校的纵向发展,还需要通过同类高校的横向比较、省际比较,了解省属高校的优劣势,以便更好地把握了解不同类型省属高校的发展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策略。/陆根书 等

文献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20.2

———————————————————————

主编:任慧平         

编辑:杨朝霞                   

联系电话:5954303

出版日期:2021318

————————————————————校内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