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解读

教育政策解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政策解读 > 正文

【两会】中国教育报专访:培育新质生产力高校责无旁贷

发布日期:2024-03-14    访问量: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

2024-03-08 来源:《中国教育报》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核心。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看来,新征程上,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培育新质生产力,做好创新大文章,是高校不可替代、无可推脱的历史使命。

“复旦大学正按照‘打头阵、当尖兵’的要求,把构建一流大学创新体系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向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新跨越,更有效、更有力地推动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服务支持上海‘五个中心’功能领先国际。”金力说。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干细胞式”人才

“把人工智能训练成做题家是科技的进步,把人训练成做题家是教育的落后。”金力认为,要把造就一流人才方阵、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根本任务。

创新型大学如何培养造就创新者?金力认为,一方面要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干细胞式”人才,另一方面要揽天下英才而育之。

金力认为,创新者应像干细胞一样,具有多方面潜力和高素质潜能,主动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进而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金力介绍,复旦大学坚持“目标逆推”,把2024年作为教育教学质量年,想清楚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执果索因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期待像打造基础研究先行区那样,把各类人才培养项目和政策也集成起来,支持高校整体性构建长周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金力说。

推动创新链各环节诸要素融合发展

在金力看来,不仅学科要交叉融合,更要推动创新链各环节诸要素融合发展。

对标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复旦大学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领域先后获批3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学校把平台建设作为办学任务和办学形态转型升级的战略抓手,以平台为支点做出3条创新链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实施“链3计划”,把校内力量链接到引领推动三大先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来,初步形成校企合作的“复旦打法”。

新工科是直接孕育培植新质生产力的交叉学科。金力认为,高校要发挥基础学科优势,把新工科办到头部企业身边,探索融合创新之路。

金力介绍,复旦大学紧扣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需求,跨学科组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工程、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化学材料与未来能源、空间互联网六大任务集群,分批成立创新学院,实施“香农计划”,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产教融合不仅是教育政策,也可以是产业政策。建议把产教融合纳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高校与企业进一步双向奔赴,协同发挥创新主体作用。”金力说。

以内部治理改革为创新提能增效

金力认为,建设创新型大学,不能“小院高墙”,也不能“摊大饼”,本质是提升创新效能的内涵式发展。

立足校内,复旦大学正在推进一场以系统集成、提能增效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改革,积极统筹规模与效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用有限单元解决多重任务,合力解决关键问题。面向时代,学校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重在所为”,盘活校内和校外资源服务“国之大者”,积极承担多个上海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任务,努力成为全市科学智能发展的“发动机”和创新生态建构的重要策源地。

“新质生产力的生长需要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金力表示,“我们把复旦人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学术精神融入铸魂育人各环节各方面,牵住评价改革‘牛鼻子’,努力营造追求卓越、尊重创造、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并把坚持开放创新作为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实施全球开放合作行动。”

上一条:教育部发布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下一条:【两会】中国教育报专访: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何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