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它山之石>>正文
大连理工大学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直抵学生心灵
2017-04-24 17:31  

大连理工大学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直抵学生心灵

2017-04-09 04:30

纸墨书笺里的暖人故事

——大连理工大学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直抵学生心灵

  在电子信息时代,你见过手写的教材吗?你见过手绘的图纸吗?你见过手编的程序和代码吗?2016年年底开始,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奔忙着,为的就是觅求这些“宝贝”。终于,“一本书籍、一则故事、一段记忆”主题书展成功举办,从201611月中旬至今,吸引了大量师生前来观展。

  手写讲义成为精神财富

  这次展览展出了老一辈学者编写的400余本经典教材、教学手稿。“简直美哭啦!”看完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教授唐介的《电机与拖动》手写讲义,不少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些许泛黄的手稿用的是最简单的老式笔记本,9章内容,如同打印、雕刻一般,字迹清晰工整娟秀,一个个原理阐释,一道道公式推导,看来让人赏心悦目。

  “老师,这些图都是您手画的吗?”“当然啦。”办展的同学们在征集书稿中,有机会走近老教授,聆听他们讲述手稿背后的故事。唐介对同学们说,讲义中的图形都是他用直尺圆规一步步打格描点画出来的,对于一些新的元器件,唐介都是对着实物测量后一点点画在图纸上。而且作为教材,每过一年,唐介都会根据授课过程中的问题对讲义进行修改。抚摸着唐介的手稿,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教授的育人精神。

  办展中,还有学生将导师做学生时的毕业论文任务书和论文展示出来,同时附上标签:“那时的电脑还没有普及,导师都是手绘图纸,手写程序及代码,翻看导师的论文,为导师的治学严谨所折服,我相信这种精神会一直伴随我的成长,成为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道证题牵动3代数学人

  展厅中,该校教授郑斯宁保留的手稿格外醒目。郑斯宁说,这是数学家徐利治教授给他的证题回复。1992年,徐利治把数学分析教学中一道有趣的题“找{sinn}的一个收敛于0的子列”发给数学院各位教师征解,郑斯宁马上进行了详细的证明,并得到徐利治的肯定与回复,徐利治还赠予郑斯宁一本书以示鼓励。随后,郑斯宁在给研究生开组会时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一位学生深受启发,将其深入拓展,郑斯宁将三代数学人的智慧集成一篇论文并发表。

  郑斯宁说:“徐利治教授给我最大的影响是他对数学的执着。他是华罗庚、陈省身先生的大弟子,今年96岁,仍在思考数学问题,发表数学论文。徐利治教授总结的人生经验是‘数学使我快乐,数学使我健康,数学使我长寿’。我也爱数学,尽管尚未达到对数学如此痴迷的境界,但我要说‘学习使我快乐’的确是真的!”

  谈话记录洋溢着“妈妈”情怀

  该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退休教授孙效里退而不休,从2011年起,6年时间里为近800名学生进行学业心理辅导。6本学生谈话记录,详细地记录着她与每位学生的谈话情况,对重点问题还用彩色笔标注。化工学部教师王瑶在短信里说:“孙老师,看到您义务为这么多学生做学业心理指导很感动,我也要做个像您一样的好老师。”

  从孙效里的笔记中,学生们了解了这位被称为“妈妈一样的老师”的思想情怀。为“堵”两个专业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她站在教室外面等学生下课。她在笔记中说:“如果将来不在人世时,自己的某句话能对学生产生影响,那就是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感动于孙效里笔记背后的故事,机械学院博士生范康男说:“只有真正被您帮助过的人才会明白您是多么关爱我们学生!我会把您立德树人的精神体现在科研和学习中,像老师您那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以物化人、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王志伟说:“纸墨书笺的背后,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生动体现。互联网时代下,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需要活化教育载体。这种办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交流和引导,既不生拉硬拽又直抵心灵深处。”

来源:光明日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