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当前,“双一流”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不仅不少大学翘首以待,唯恐错过加快发展的机遇;媒体和公众也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时刻关注其“闪亮登场”。但如此热切的期盼,反而让人有点担忧:“双一流”建设是件好事情,但不能用力过度,因为它不是全民运动,不应成为震天响的口号。
打个比方,“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现了体育的宗旨,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成为口号;但“勇夺奥运金牌”就不能成为口号,因为它只对少数人适用。除非降低标准,否则“双一流”不可能遍地开花。全国几千所大学都来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这不现实。“双一流”建设应该只是众多教育制度安排中的一种,我们还有很多评价体系以及拨款机制,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有幸入列的大学,“三千宠爱在一身”;不幸落选的大学,“化作春泥碾作尘”。这显然不是理想状态。
任何国家都会在某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做某件事,如果整天想着一碗水端平,那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但我国各地差异较大,一项政策的提出必须想其利也计其弊。我们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须认真考虑如何帮助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防止马太效应加剧。既要效率、又要公平,这当然是个难题,但并非完全无解。
“双一流”建设有利于增强竞争意识、撑开博弈空间、打破僵化格局,但主要受益者还是那些传统名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合理的。除非人为干预,否则大学评比不可能出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局面。但对于那些自我感觉“可上可下”——不跳没有、跳一跳则有可能的大学来说,必定格外着急且特别用力。于是,随着“双一流”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大学有可能进入一个发展格局变动期。要防止西部某些原来就没有985大学、高等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在这次大学重新“洗牌”中受到损害,尤其是由于人才外流而受到损害。大学教师“孔雀东南飞”的现象长期存在,如何帮助西部地区的大学培育、引进、留住人才,这与“双一流”建设同样重要,应该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地区的大学来说,如何实现人才的在地化,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近20年,我国大学水平迅速提升,这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很多掌声。但也应注意,由于经济实力等因素,相对于上世纪50年代或80年代,一些地区大学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办好大学的关键,除了生源,就是教师。在一些教育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不同大学教师的实际收入差别不是很大,其“人往高处走”的吸引力主要在发展空间而不是薪水。人才流动是大趋势,比起真金白银来,道德说教往往显得有些苍白。如何让更多高水平教师心甘情愿地留在西部地区的大学,相关部门应有更多对症下药的措施。
去年1月,我访问日本德岛大学,校长很谦虚地说:我们是三流大学,只出过一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不一定是顶尖大学,一般大学也能出大人才,这是日本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重要人才不仅出在北大、清华等名校,而且出在西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大学,那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表征。(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