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部
浙江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抓住数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系统规划可感知场景,合力打造应用性成果,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快“网上浙大2.0”建设,努力打造数字时代办学发展新空间。
探索整体智治发展路径,以“网上浙大2.0”引领学校数字化改革。明确目标方向,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工作,出台《浙江大学“十四五”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文件,统筹推进“网上浙大2.0”建设,着力打造以“校园大脑”为核心的高精算法数据平台和现代治理、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学科发展、全球开放五大空间,全面支撑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一把手”责任,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完善“一个专项、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机制,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坚持服务至上,深入院系单位和一线师生开展调研座谈,全面梳理汇总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数字化改革重点需求,以师生所需牵引学校数字化改革重点任务,促进办学治校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实行专班运作,成立数字化改革综合专班和跨部门数字化改革重点任务工作小组,建立表格化、清单化、项目化管理机制,每周定期研讨、协调推进。鼓励先行先试,支持具有较好基础的部门发挥特色优势开发创新应用,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并在全校推广。
构建全域开放教育模式,以“学在浙大”拓展教育教学空间。依托“学在浙大”“浙大钉”“智云课堂”等平台,构建数智融合的全流程教学管理体系,并连通教务、学工、研工以及人事管理等系统,以数据流通和智能分析为重点,形成从组织、实施到评价的线上线下教学管理闭环。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全过程培养体系,贯穿招生、复试、授课、考试、答辩、毕业等教育培养各环节,强化全过程在线支撑,为构建数字化育人生态打下坚实基础。构建稳定可靠的全链路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基础网络服务、浙大云计算资源、网络安全等数字新基建,打造从常态化录制、智能化处理到视频流分发的全链路课程教学基础保障。目前,“学在浙大”已制作课程3万余门次,平台总访问量超过1.9亿人次;“智云课堂”每天直播课程2000余节;完成500余间智慧教室改造,智慧教室授课比例超过80%。构建合作共享的全方位互联体系,积极推广新式办学空间建设经验,帮助更多高校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效率。目前,“学在浙大”平台已面向社会开放近万门数字课程,支持其他高校用户认证接入,探索以信息技术助力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完善一体融合科研管理,以“研在浙大”拓展科研创新空间。优化科教融合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和多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开放融合的云创新科研服务环境,打造科研创新新空间。完善科研工作体系,依托“研在浙大”平台,以“一门户、四模块、八台柱”为架构,实现科研项目从筹备、申报、启动,到经费使用、资源共享、成果展示和转化等全流程管理。构建“浙大云——图形计算平台”高性能AI计算集群,提供可扩展、低成本、超高集成混合云,为百余个科研团队提供算力支持。强化资源协作联动,建设“浙大语雀”“浙大翻译”“找教授”“虚拟仿真教研室”“科研项目托管仓储”“科研助手”等多个服务系统,构建10余个专业科研数据样本库,促进资源共享,助力科研创新。目前,“研在浙大”平台已收录生命科学类、哲学类等20个数据库和79门线上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打造智慧高效治理体系,以“数智服务”拓展师生服务空间。集成标准数据,建设公共数据库,制定资源目录,并依照目录对“一事一表”的公共数据进行链接与整合,推动实现跨部门数据采集标准和质量统一,构建更加开放的数据服务生态,强化公共数据共享与应用。目前已完成教工、学生、教学等8个数据子集1002个数据项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梳理工作。构建数智门户平台,整合服务接口,通过构建专属定制、轻松办事、快捷查询的“浙大服务平台”,实现368个事项“一站式”办理、117个应用“一站式”访问。加快“办事大厅2.0”建设,推进线上线下协同办理,逐步实现师生办事“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自助办”。优化校务服务流程,聚焦师生关注事项,按照“办理一件事、只填一张表”的原则,完善工作流程和表单设计,切实提升全校师生信息化服务体验。建立个人数字档案系统和电子表格清单化管理制度,开发在线电子表格,以共享数据最大程度实现师生员工各类数据表格的自动填充。如,“入学一件事”实现6300余名新生快速办理报到手续,“入职一件事”实现1100余名教职工入职“一网通办”,“导师资格申请一张表”实现表单数据自动引用,全面提升申报效率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