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高教动态>>高教研究>>正文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学生和学科,谁为大学之本—— 谈大学以“育人为本” —— 谈大学以“育人为本”
2014-10-04 21:52  

优秀的研究型大学一定是能够自觉将科研与教学较好地结合于育人的大学,因而是既出成果,更出人才的大学。

如果有人问我:学科对于大学来说重要吗?我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太重要了。为什么?因为学科是大学在相应学术领域中教学、科研、师资、条件等的育人综合体,体现着大学的学术禀赋。一流的大学,无论其发展轨迹有何不同,都无一例外地拥有一批在相应学科发展上引领世界的各具特色的一流学科。所谓一流学科,是指在相应的学科领域中聚集了一批一流教师、开展了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淀了大量一流的科技成果、造就出大批的一流人才。

既然学科如此重要,那么,学科是大学之本吗?不是。大学之本是育人,即培养学生。离开了育人为本而过分地强调学科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大学以育人为本,进行学科建设以提升教学、科研、师资和其他办学条件,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任务,大学本身存在的价值都值得怀疑,其学科建设又意义何在?

大学坚守育人为本,必须防止学科至上的偏向。所谓学科至上,是指大学不是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而是以学科为中心,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要追溯到各种形式的排名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源分配所形成的强大导向作用。由于评估是以一些显性的数据为依据,对大学的学科进行评价乃至排名,其结果不仅直接影响大学(学科)的声誉,而且还关系到大学(学科)可以获得的资源,谁能掉以轻心?谁敢掉以轻心?

为此,我认为,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评估机构要明确、深刻地认识大学应以育人为本,在各种评估中努力贯彻育人为本的导向;另一方面,大学自身要坚守育人为本,自觉地摆正学科建设和育人的关系。现在,中国的大学里正在实施各种学科建设工程,国家特别评选并支持一批重点学科,大量的资源注入学科建设。这本身是件好事,关键是如何把好事做好,让重点建设的学科真正成为优秀的育人平台,而不是为学科而建学科,将学科变成了无本之木

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现实中的学科建设往往脱离了育人为本。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学科已经不是育人的平台,而是一堆丢了灵魂的数据名次,是争夺资源甚至是攫取利益的平台(这与目前学科往往也是一个行政和经济单元的事实有关)。尽管大学的校长和教师们辛苦繁忙,这种在学科建设中舍本逐末的偏向,就是导致学生和民众对大学不甚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坚守育人为本,还必须摆正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关系。现在国内往往把国外对于大学功能的表述“Teaching, Research, Service”译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我以为不妥。人才培养是大学之本,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为了人才培养。教学为了育人,教学对于人才培养是具有基础性的,因而要放在优先的地位,对此大都认同。但是教学不是人才培养的全部,从洪堡到杜威都已阐明,人才培养仅仅靠教学是不够的,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不够的。科研和服务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绝不仅仅就是教学,更不宜与并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分列。

大学坚守育人为本,要特别注意发挥好科研的育人功能。现在大学比较重视科研,这本身并没有错。要防止的是离开育人之本,功利地重视科研工作,从而非但没有将科研做成培育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载体,反而挤掉了育人的本位。其实优秀研究型大学的经验表明,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是育人的重要平台,重大的科技项目是培养和造就一流人才的有效平台。美国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大项目中,一批研究型大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借此造就了无数高端科技人才。在新中国科技史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令人感佩的优秀科技精英。他们的卓越成就不仅来自于个人的优良禀赋,更来自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如两弹一星)的历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重大科技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出好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出好人才。只有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才能锻造出更多能够解决中国和世界实际问题的优秀科技人才。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培养又好又多的高层次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就要靠重大科研项目来支撑。优秀的研究型大学一定是能够自觉将科研与教学较好地结合于育人的大学,因而是既出成果,更出人才的大学。

总之,坚持育人为本的正道,必须摆正学科和学生的关系,在学科建设中克服学科至上偏向。这不是轻视学科,而是要从培养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科的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发展、拓展甚至是调整学科。

(作者系南开大学校长)

关闭窗口